【駐馬店廣視融媒訊】(記者 靜靜 雙輝)“農為邦本,本固邦寧”。改革開放以來,駐馬店市高度重視“三農”工作,不斷破解發(fā)展難題,厚植發(fā)展優(yōu)勢,全市農業(yè)農村發(fā)展態(tài)勢良好,逐步實現了“農業(yè)大市”向“農業(yè)強市”的轉變。
秋分過后,駐馬店市驛城區(qū)慶豐農機農業(yè)合作社繁育的1000多畝玉米、花生等農作物在各種大型機械的輪番作業(yè)下,僅僅用了幾天的時間就已經全部收割完畢,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芒種過后他們準備在這些土地上繁育優(yōu)質小麥。
駐馬店市驛城區(qū)慶豐農機農業(yè)合作社副理事宋留群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:“現在合作社名下承包的大概將近有一千萬畝地的樣子,繁育的是小麥種植和玉米種植,另外還種有紅薯、大豆。這農作物這塊說正常收入的話千把畝地也就是百十萬塊錢。我們大家伙都是合作社的社員,共同往里邊投資,利益到時間都是按股份平均分。”
今年四十多歲的宋大哥作為該合作社的發(fā)起人之一,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,改革開放初期,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“農家娃”,由于機械化程度不高,收割效率低,為了搶收農作物,年僅十幾歲的他就需要參與“秋收”,幫助父母收割莊稼。
宋留群告訴記者,在他的記憶當中,大概90年代末期,農民收種莊稼家家戶戶只有一個小四輪拖拉機,大部分都是靠人工,一個小四輪可以代替人工拉一些農作物。尤其是像秋季收玉米的時間,如果長時間天氣不好的話,就要人工把玉米砍刀然后一個一個地把玉米棒子掰下來,然后在拉到自家院子里晾曬,曬完再裝進袋子里用拖拉機拉到集鎮(zhèn)上的脫粒機場脫粒,那個小玉米的脫粒機,還是靠人工去把玉米脫粒下來,脫粒下來天氣不順的話,放到家里捂霉的現象都有。
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隨著科技水平不斷提高,農業(yè)機械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,同時,中央還頒布實施了一系列的惠農政策。2008年,宋大哥瞅準機會,同村里的幾個年輕人成立了現在的慶豐農機農業(yè)合作社。經過近十年的發(fā)展,合作社從原來的十幾人發(fā)展到現在的46人,擁有各類農機具100多臺,其中大型拖拉機14臺,全喂入自走式谷物聯合收割機15臺,半喂入聯合收割機40臺,配套農機具36臺,小型機動加油車1臺,節(jié)水灌溉設備4套,合作社除了幫助當地農戶收割莊稼,還進行跨區(qū)作業(yè),每年服務4000多農戶,作業(yè)面積近4萬畝,農機作業(yè)實現年收入260萬元以上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vayoma.com/showinfo-16-220482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