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電子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,越來越多的家長用智能手機、平板電腦來哄孩子,甚至將電子產品當作“保姆”陪伴孩子。然而,過早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不僅會導致近視,而且還會影響兒童語言發(fā)育。記者從首都兒科研究所語言門診了解到,2023年,接診的4歲以下語言發(fā)育遲緩患兒中,過早使用電子產品的患兒占比高達八成。
現(xiàn)象
孩子不到一歲 每天看視頻數(shù)小時
“孩子今年4歲了,總不愛說話,我們都快急死了!”張先生帶著兒子佳晨走進首兒所保健中心副主任醫(yī)師王建紅的診室。就診過程中,面對王建紅的多次言語交談和互動,佳晨除了偶爾“憋出”五六個字以內的短句,其他時間一直保持沉默。
原來,佳晨直到3歲才慢慢學會說“媽媽”“爸爸”。起初,張先生夫婦認為孩子學說話慢一點,并無大礙,過不了多久肯定能“追上來”。然而,幼兒園的老師向他們反映,佳晨在與小朋友們做游戲時,溝通能力明顯不足,擔心他存在智力發(fā)育問題。于是,張先生帶著孩子尋求醫(yī)生的幫助。
“我的孩子智商絕對沒問題,他玩手機比我都熟練。”張先生告訴王建紅,孩子在家似乎都能理解父母的話,但是他自己不喜歡說話,而是常用手勢代替。例如,想吃零食時,佳晨只是簡單叫聲“爸爸”后就直接用手指,而不是開口索要。
詳細了解佳晨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語言使用情況后,王建紅得到一個關鍵信息:不到一歲,佳晨就每天用手機觀看三四個小時視頻。經過標準化發(fā)育測評,王建紅綜合判斷,佳晨存在的語言發(fā)育遲緩與過早使用電子產品明顯相關,目前他的語言表達及語言使用能力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,需要接受專業(yè)的治療。
分析
過早使用電子產品阻礙語言發(fā)育
王建紅說,孩子到了2歲還不太會說話,或只使用擬聲詞、手勢,或說話詞匯少、結構簡單,或存在語言理解和運用困難,或說話詞不達意,都可能是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。相關研究顯示,語言發(fā)育遲緩發(fā)生率呈增長趨勢,5至6歲普通話背景的兒童中,發(fā)育性語言障礙患病率達到8.5%,而過早使用電子產品是其中一項重要原因。
“孩子小時候愛哭鬧,有一次我們用手機給他看動畫片,他就安靜了,后來慢慢就養(yǎng)成了習慣。”張先生說,三年來,佳晨每天都要花很長時間在手機上,而且只有在看視頻時才會吃飯,“沒想到電子產品對孩子的發(fā)育影響這么大,我們很后悔。”
現(xiàn)象
天天聽音樂放廣播 兩歲女童只會嗚嗚發(fā)聲
“嗚——嗚——嗚——”語言門診診室里,2歲的子欣用盡力氣也只發(fā)出了幾個擬聲詞,沒法說出完整的句子。站在一旁的爸爸劉先生抹了一把汗,說孩子目前只對聽音樂和廣播感興趣,對其他任何需要與其溝通的活動一概置之不理。
原來,劉先生和愛人工作繁忙,平時早出晚歸。為了不讓子欣感到孤獨,從孩子6月齡起,他們就每天用平板電腦給她播放音樂和少兒廣播節(jié)目。悠揚的音樂和精彩的故事讓小子欣著迷,有時她一聽就是一下午,偶爾還會跟著音樂翩翩起舞。沒想到一年后,子欣不僅沒學會說話,而且還不愛和他人交流,有時甚至連父母也不理睬。
“孩子是不是患了自閉癥?”劉先生憂心忡忡。
“在臨床中,很多自閉癥患兒來就診的原因就是因為不愛說話,但自閉癥和單純的語言發(fā)育遲緩有區(qū)別。”王建紅說,自閉癥患兒除了不說話或說話少外,還可能存在缺乏目光對視或目光對視短暫;叫名字沒反應或大多時候沒反應,但聽力正常;缺乏動作手勢語言;重復刻板行為等問題。
根據對子欣日常生活的了解、行為觀察及標準化評估,她存在交流障礙的表現(xiàn),但刻板行為并不明顯。王建紅判定,子欣的表現(xiàn)與過早、過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有關。
難道聽音樂和廣播也會導致語言發(fā)育遲緩?劉先生感到疑惑,由于擔心孩子近視,才特意沒讓子欣看電子屏幕,而是通過“聽”的方式促進孩子的語言發(fā)展。
分析
廣播單向輸出無法學習對話
對此,王建紅表示,一方面,子欣過早長時間接觸電子產品,導致與他人溝通的機會減少,同時家人之間也會因廣播等“背景音樂”,對話量相對減少;另一方面,音樂、廣播節(jié)目是單向輸出語言,無法形成對話,因此不利于孩子語言能力的發(fā)育。
王建紅曾接診過一名2歲的患兒小霏,她語言發(fā)育遲緩的病因就與酷愛使用點讀筆有關。與子欣情況類似,家中無人陪伴時,父母就讓小霏使用點讀筆學語言。然而,點讀筆對孩子的語言刺激遠不如真人面對面溝通。此外,點讀筆完全由孩子操控,想多聽就要多點幾遍,不想聽則可以跳過,但學習語言需要在情景中使用,并反復強化,單純依賴點讀筆難以讓孩子真正掌握一門語言。
癥結
忙碌家長圖省心 讓“電子保姆”陪孩子
“語言能力的發(fā)展需要有互動溝通的環(huán)境,缺少父母的陪伴和親子間的直接交流是導致兒童語言發(fā)育遲緩的重要原因之一。”王建紅說,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,如果沒有家長陪伴,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發(fā)育。
近期,王建紅接診了兩名患兒,均為2周歲。經過標準化評估,他們的認知能力均良好。其中一名患兒每天獨自觀看一小時動畫片,雖然其認知能力良好,但語言能力落后很多;而另一名患兒每天在父母的陪同下觀看一小時動畫片,其語言和溝通能力雖然落后于正常水平,但明顯好于獨自觀看的患兒。
王建紅表示,電子產品也是孩子學習事物的一個重要途徑,對于3歲及以上的孩子,家長不要一味摒棄電子產品,要學會帶孩子合理使用。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,最好有家長陪同。如觀看動畫片、玩游戲時,家長要積極與孩子交流,引導孩子思考其中的內容,這樣無形中可以培養(yǎng)孩子的語言、交流和認知能力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語言發(fā)育遲緩的兒童中,除了長時間直接接觸電子產品外,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或主要帶養(yǎng)人在兒童面前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。王建紅表示,這些家長總覺得自己看手機,又沒給孩子看,能有什么影響?其實,這在無形當中減少了家長和孩子互動、對話的時間,降低了孩子的語言環(huán)境刺激,不利于孩子語言能力的發(fā)育和培養(yǎng)。
“語言發(fā)育遲緩看似是‘小問題’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。”王建紅說,語言發(fā)育遲緩兒童閱讀能力不足的發(fā)生率明顯高于正常兒童,而閱讀能力會直接影響兒童的學習。由于語言交流困難,兒童可能出現(xiàn)“自閉癥”等相關表現(xiàn),還可能出現(xiàn)社交退縮、焦慮、自卑等消極心理,對生長發(fā)育極為不利。
目前,國家衛(wèi)健委已出臺相關標準,0歲至3歲嬰幼兒不使用手機、平板、電腦等視屏類電子產品;3歲至6歲幼兒盡量避免其接觸和使用視屏類電子產品;中小學生非學習目的使用視屏類電子產品,單次時長不宜超過15分鐘,每天累計時長不宜超過一小時。
“一方面,家長要做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‘把關人’,選擇適合孩子年齡段收看的內容;另一方面,也不能只圖方便,讓‘電子保姆’陪伴孩子。”王建紅呼吁,家長應積極成為孩子的榜樣,自己別在孩子面前當“低頭族”。
提醒
3歲前是兒童語言感知“黃金期”
“貴人語遲”“聰明孩子晚說話”“愛因斯坦3歲才說話”等說法流傳已久,一些家長并沒有把孩子不會說話當作問題,甚至覺得晚說話的孩子智商更高,認為只需要耐心等待,孩子自然學得會說話。王建紅表示,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,晚說話和智商沒有直接關系。
兒童的語言能力發(fā)育遵循著一定的規(guī)律。例如,約6月齡的孩子會發(fā)單音節(jié)詞;8月齡左右會發(fā)出“媽媽”“爸爸”音;9至12月齡一般可以學會不同音節(jié)的連續(xù)發(fā)音;12至18月齡一般可以說雙詞句,如“吃飯”等;18至24月齡一般可以使用簡單詞組,能說四五個字的簡單短句;而3歲的孩子一般可以初步運用各種基本的語法形式,語言表達較清楚,甚至會講小故事。
“抓住孩子的語言敏感期非常重要,3歲前是干預兒童語言發(fā)育遲緩的‘黃金期’,孩子年齡越大,落后程度可能更多,追趕所需干預時間越長。”王建紅說,如果家長發(fā)現(xiàn)孩子的語言發(fā)育明顯晚于同齡孩子,則極有可能是語言發(fā)育遲緩,應盡早前往專業(yè)醫(yī)療機構評估與治療;3歲以前開始治療,干預效果會更好。
免責聲明: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駐馬店廣視網、駐馬店融媒、駐馬店網絡問政、掌上駐馬店、駐馬店頭條、駐馬店廣播電視臺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,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創(chuàng)版權請告知,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。凡是本網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拒絕任何不保留版權的轉載,如需轉載請標注來源并添加本文鏈接:http://vayoma.com/showinfo-108-313101-0.html,否則承擔相應法律后果。